2023-07-08
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节能降碳工作作为解决资源约束趋紧、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狠抓重点任务落实,推动各项工作纵深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坚持高位推动,着力构建节能降碳有力工作体制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碳达峰碳中和、能耗双控等重点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赴基层调研重点项目能耗煤耗要素保障工作,在节能降碳领域先后成立多个省级议事协调机构或工作专班,有效利用部门合力,构建“横向联动、上下对接”的工作格局。
(二)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了《山东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节能降碳主要工作任务。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在保障重点项目能耗煤耗要素配置、推动“两高”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及能源、住建、交通、公共机构管理等方面,出台进一步细化具化文件。
二、加大结构调整,从源头上推动节能降碳工作深入开展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积极构建低碳化产业体系,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总量。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敲开核桃、一业一策”加大扶持力度,服务业占比由“十三五”初的47.3%提高到2022年的52.7%。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分别压减粗钢、焦化产能928万吨、1686万吨,整合转移地炼、水泥产能1956万吨、1927.5万吨,关停低效煤电机组939.3万千瓦,实施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5万余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6.8%,“四新”经济占比四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二)能源结构不断调整完善。聚焦可再生能源、核电、外电入鲁、天然气“做加法”,通过煤炭去产能和关停淘汰落后燃煤机组“做减法”,加快为能源结构“降压减负”,推动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及占比快速提高。谋划实施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建成全球首个投用的深远海风光同场漂浮式光伏实证项目、国家“十四五”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首个并网项目、全国首个核能供暖商用示范工程,烟台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核能“零碳”供暖城市。截至2022年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460.9万千瓦,近五年来增长了2倍;占电力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达39.4%,五年来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其中,光伏装机总容量达到4270万千瓦,多年来持续稳居全国首位。
(三)运输结构更加高效低碳。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构建“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的综合运输格局。实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三年来全省铁路货物发送量增长34.1%,公路货运量降低27.9%,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发送量增长180%,沿海港口集装箱铁路集疏港比例达到6.5%,交通运输体系节能降碳水平显著提升。聚焦绿色低碳出行,大力提升公交服务品质,全省运营城市公共汽(电)车五年来增长34.1%,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超过90%,绿色交通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三、聚焦重点领域,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一)建立健全“两高”项目管理工作体制机制。结合山东实际,将炼化、焦化、煤制液体燃料、基础化学原料、化肥等16个行业纳入“两高”目录。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组成省市县三级核查组、共2000余人的队伍,动态摸清全省所有“两高”企业装置、产能、产品、煤耗、能耗等核心数据。建成投用“两高”行业电子监管平台,实现对“两高”行业信息化、动态化、精准化监管。
(二)严格实行新上项目“五个等减量替代”。对新上“两高”项目要求严格实施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五个等减量替代”制度。在能耗、煤耗方面,对“两高”行业实行“总量控制、闭环管理”,要求新上“两高”项目替代源必须来自“两高”行业且替代数据可监测、可统计、可复核,确保“两高”行业能耗煤耗只减不增。今年以来,结合实际对减量替代比例进行调整,部分要素替代比例降低为不低于1:1。
(三)加快提升存量项目能效水平提升。对标国家发布的高耗能行业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标准,将国家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的平均值作为我省“两高”行业能效改造提升基准线,并要求基准线以下的企业全部提升到基准线以上,基准线以上标杆水平以下的企业力争全部提升到标杆水平以上。按照三年改造期计算,预计到2025年,通过存量“两高”企业能效水平提升,我省可节约能源消费1000万吨标准煤以上,达到国家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
四、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能耗要素指标更加科学合理配置
(一)建立省级能耗指标收储交易制度。2020年出台省级能耗指标收储使用管理办法,通过依申请使用或市场化交易的方式,推动要素资源向好项目、好企业集中,实现能源要素的高效优化配置。2020年,全省共累计交易煤炭消费指标1407万吨、煤炭替代指标849万吨。2022年,在总结省级能耗指标收储交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能耗指标收储交易制度,印发新版《山东省能耗指标收储使用管理办法》和《山东省省级能耗指标收储交易实施细则》,推动省级能耗指标收储交易政策制度进一步优化完善。
(二)多方面探索拓展能耗指标要素来源。创新制定《关于优化能耗和煤炭指标配置保障全省“两高”行业产能整合转移工作方案》,对“两高”行业跨区域整合腾出的能耗煤耗指标,分行业按照不同比例实行省级有偿收储。原则上,除焦化、煤电等行业外,其他“两高”行业按照50%的比例进行省级收储。2022年,共收储钢铁行业产能整合转移腾出的煤炭指标439万吨、能源指标217万吨标准煤,有力保障了先进钢铁制造基地产能承接一期等一批省布局的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将省级能耗指标收储交易资金全额返还产能转出地,用以支持当地节能降碳工作开展。
(三)创新实行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2019年,率先制定出台《山东省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从各市、主要行业和企业3个维度入手,综合考量能源消费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单位能耗税收、重点产品或工序能耗等指标,确定单位能耗产出效益水平。依据评价结果,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行能耗指标要素差异化配置,水平高的予以重点保障,水平差的予以削减处理。截至目前,评价工作已连续开展4年。通过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有力倒逼了各市及基层企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消费利用水平。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