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强度约束对经济总量、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要素-能源替代弹性的取值。为了分析能源强度约束的影响对要素-能源替代弹性的敏感性,本文分别进一步模拟了要素-能源替代弹性的取值减小和增大20%后能源强度约束的影响。表7显示了弹性取值变化后,能源强度约束影响的变化。容易看出,能源强度约束的影响对要素-能源弹性取值比较敏感:要素-能源替代弹性取值越大,能源强度约束的影响也越大。
同时,本文还做了两组模拟以考察能源强度约束影响对能源技术进步的敏感性。表8显示了相关模拟结果。在第一组模拟中,本文假定没有能源技术进步。相比于原模拟方案而言,能源强度约束无论是对经济总量还是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都有所增大。在第二组模拟中,本文假定能源技术进步加快,能源强度约束的影响则有所减小。
4中国节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实证分析和政策模拟的结果表明,节能是中国有效降低能耗总量和碳排放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不过,未来中国能否通过节能工作快速提高能效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为节能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机遇。
第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十八大报告)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其他四个方面之中。同时,这次大会还特别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作为近一段时期中国发展的指南,十八大报告提到的这些战略无疑有助于激励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改善能效。
第二,本文模拟的结果表明,未来中国无论是能源消费还是节能都将主要来自工业部门,特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其他重工业部门。而当前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同时也具有后发优势,即可以采用最先进的节能技术来装备整个工业部门,从而较大幅度地改善整个工业部门的能效。例如,对于电力行业,可以考虑提高热电联产机组比例、安全有效地加快电网建设以实现跨区域电力调节、以新型高能效发电厂替代低效能的发电厂、回收利用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能等一系列措施。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如关停低效率的能源密集型企业、进一步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改善该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除工业部门外,也可积极推动节能技术和设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在房屋建筑过程中采用先进的隔热标准、安装节能型取暖和制冷设备。
第三,中国政府也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能效改善。首先,政府对节能的投入力度会越来越大。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中国政府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采取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加强节能技术改造;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投资(如支持企业牵头承担节能环保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并将国家重点建设的节能环保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安置在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等的作用,加大节能环保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建设一批引领示范作用显著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其次,中国政府还将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引导有利于节能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如,完善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提高节能产品的政府采购数量和比例;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以支持节能企业发展;引导外资投向节能环保产业;通过能源价格改革(如完善峰谷电价、季节性电价政策)以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模式。
另一方面,中国要快速改善能效也同样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第一,核心技术的缺乏使技术升级有难度。尽管中国近年来在节能技术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中国的节能服务企业无论是在资金和研发力量方面都比较薄弱。同时节能技术的研发也需要时间,而获取国外先进节能技术也不容易。因而中国仍很缺乏节能关键核心技术,这已成为制约中国能效改善的瓶颈。
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外驱动力还较弱。工业是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耗部门,但短期内工业仍将在中国三产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对工业产品仍有较大需求。例如,中国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机器设备升级还需要大量投资,这需要消耗大量的各类工业产品。另一方面,促进中国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内外力量还不够强大。国内因素主要是居民消费提振乏力,而居民消费是第三产业快速成长的最主要拉动力量。国际因素主要是指中国第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因而国外需求对中国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更为有限。
第三,国家政策落实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虽然中国政府制定许多促进节能的政策措施,但许多政策只是被印在文件上,而不容易得到贯彻和落实,其原因就在于与这些政策配套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例如,中央政府要求各地关停能效低下的能源密集型企业,但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一些地方能效低下的小建材、小钢材企业始终在悄悄运营。
5 结论
节能非常有助于减少中国的能耗和碳排放,但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将较快增长,因而未来除非实施十分激进的节能计划,否则节能虽然仍将大幅度减缓中国的能耗和碳排放,但它也只能部分抵消经济总量对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在大幅度削减能耗和碳排放的同时,节能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比较小。这说明,能效改善符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定位,即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障资源和环境安全。
节能有助于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在节能目标约束下,各类化石能源供应部门(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一些能源密集型部门(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制品业)的产出下降幅度较大,而轻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产出下降幅度很小。而且,煤炭和煤气消耗量在节能目标约束下的下降幅度将远远超过石油和天然气消耗量的下降幅度。同时,电力和热力消耗的下降幅度远远低于各类化石能耗的下降幅度。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未来的节能工作仍需要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强力支持。目前中国已经制定了许多令人乐观的能效改善计划和政策,这些计划和政策的顺利实施必将取得良好的节能减碳效果。不过,中国的节能计划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升级、产业升级以及政策落实方面的一系列困难。中国在节能的过程中还需要努力克服这些挑战。
参考文献
[1] 贺菊煌,沈可挺,徐嵩龄(2002):《碳税与二氧化碳减排的CGE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0期。
[2] 姚昕,刘希颖(2010):《基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碳税研究》,《经济研究》第11期。
[3] 王灿,陈吉宁(2006):《用Monte Carlo方法分析CGE模型的不确定性》,《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9期。
[4] Wang K.; Wang C. and Chen J.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different Chinese climate policy options based on a CGE model incorporating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Energy Policy, 2009, 37, pp. 2930–2940.
[5] 张友国:《碳强度总量与强度约束的绩效比较——基于CGE模型的分析》,《世界经济》,2013年第7期。
[6]Zhang D., Rausch S., Karplus V. J., Zhang X.. Quantifying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CO2 intensity targets in China[J],Energy Economics, 2013, 40(C), 687–701.
[7] Webster M.; Sue Wing I. and Jakobovits L. “Second-best instruments for near-term climate policy- Intensity targets vs. The Safety valv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0, 59, pp. 250-259.
[8] Dixon, P.B. and Rimmer, M.T..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ling for Forecasting and Policy: a Practical Guide and Documentation of MONASH [M], 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2002.
[9]齐明珠:中国2010~ 2050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预测,人口研究,2010年第9期刊,76-87。
[10]EIA, 2013. 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3. http://www.eia.gov/forecasts/aeo/.
[11]Dai H., Masui T., Matsuoka Y., Fujimori S., 2011. Assessment of China’s climate commitment and non-fossil energy plan towards 2020 using hybrid AIM/CGE model. Energy Policy, 39: 2875–2887.
[12]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
[1] 主要涉及除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之外的能源转换部门,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2] 实际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部门是将一次清洁能源与火电混合在一起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这样一次清洁能源就可视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部门的投入,而混合的电力则是其产出。本文用发电煤耗法计算一次清洁能源的消耗量(coal equivalent calc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