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地方中心动态 / 正文

标准规范评价流程,平台助力产品推广—上海市节能产品评价推广工作经验介绍

——上海市能效中心

2018-10-17

    一、概述

1988年,上海市经委联合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建委、上海市质监局等13个管理部门共同组建了上海市节能产品评审委员会,日常管理工作委托上海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现上海市能效中心)承担,是全国首批开展节能产品评审工作的城市之一。30年来,评委会不断完善评价标准,依托上海市的广大科研院所、大学和骨干企业,评选出了适合上海节能降耗工作的节能技术和产品,不仅为上海广大企事业单位节能产品的开发、生产、推广、采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还给全国不少省市的节能产品评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列入上海市节能产品推广目录的产品中,许多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地位。电除尘、袋除尘核心材料配件、高压变频调速、非晶态变压器、汽车尾气三元催化剂和陶瓷滤料、电厂能耗脱硫技术、超细钢渣微粉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低热值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吸声隔音材料等在国内市场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二、工作经验

(一)加强标准引领,夯实节能产品评审基础

上海市围绕规范节能产品的评审方法的总体要求,形成了完善的评审工作流程,拥有一支完善的评审专家队伍,现有约500人节能专家库,专业覆盖变配电、电机系统、水泵、风机、空压机、暖通空调、空调、锅炉、炉窑、电热、照明、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等。同时,结合评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制定、细化节能产品评审的相关办法、法规,直至后来提升为国家标准《节能产品评价导则》(GB/T15320-94)。同时,上海市节能产品评审委员会牵头制定了上海市地方标准《节能产品评审方法和程序》(DB31/T 214),该标准于19887月首次发布。为了节能工作形势的不断变化,该标准分别于19984月、20028月、20135月进行3次修订。该标准规定了节能(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评价指标和评分方法、申请条件、评审程序、奖励及监督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上海市工商注册的企事业单位生产的节能产品的评审。外省市企事业单位所生产的节能产品如要申请参加评审,需经当地省(市)级节能管理部门推荐。评价指标紧扣产品能效(能耗)指标或节能效益和社会效益、用户增加投资回收期、市场占有率或推广应用前景、用户评价、产品技术含量或产品创新程度、产品专利等方面,经评审专家评分不低于80分可评为“上海市节能产品”。

(二)强化政策扶持,改善节能产品应用环境

近年来,上海市针对节能产品的扶持政策主要聚焦在认定标识、财政奖励及使用单位税收优惠等方面。

一是节能产品认定。对于通过评审的对象授予上海市节能产品称号并颁发证书,可在产品广告宣传、标牌和标识中适用上海市节能产品标志,在市场营销、政府采购及工程投标等活动中使用。每年组织上海市节能产品的评审工作,近5年,共460个产品获得上海市节能产品称号,涉及供配电类、照明和采光系统类、电机及拖动系统类(含电机、风机、水泵、空压机及控制系统)、制冷与空调类、锅炉(窑炉)类、电梯和动力系统类、办公和生活用能产品类、建筑和资源综合利用类、交通港口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类和其他类。

二是财政奖励支持。对于获得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的对象,上海市各区根据自身财政力度予以财政奖励,其中宝山区对于首次认定为国家“能效领跑者”或“能效之星”的产品一次性奖励20万元,其他认定为国家级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认定为市级的一次性5万元;普陀区、杨浦区对于获得节能产品认证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崇明区对列入“上海市节能新产品”目录的生产性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长宁区对于企业自主研发,经有市级以上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认证的节能产品补贴总额不超过30 万元。

三是设备投资退税。获评上海市节能产品的产品能效等级大多为一级能效或以上,若该产品同时在国家节能节水、环保安全等专用设备目录内,则购置单位可享受税收优惠。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本市企事业单位购置并实际使用列入目录范围内的专用设备,可以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抵免当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2008年以来,认定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392项,项目投资额67.64亿元。

  (三)搭建供需平台,探索节能产品创新对接


为进一步打通节能环保产品供需双方的通道,上海市能效中心在开展节能环保等专用设备退税、节能产品评审推广等工作的基础上,于2016年底创建“绿品慧”节能环保产品服务平台(网站网址:www.lvpinhui.com.cn)。平台接受符合退税目录或获得上海市节能产品称号的节能产品入驻,旨在帮助用能单位快捷寻找节能产品,也为节能产品搭建展示平台。平台以公益推广服务为主,疏通节能环保产品流通渠道。

2017年起,进一步优化节能产品选推制度,联合《上海节能》杂志等核心期刊,通过节能产品专栏形式,集中介绍一批节能先进技术;联合上海科学节能展示馆,通过推介会、展示会,示范推广一批节能先进技术装备,陆续开展了各类沙龙对接活动,如围绕冷水机组设备能效提升主题沙龙,邀请约克、特灵、开利、远大、海尔、麦克维尔六大国际知名品牌冷水机组供应商进行同台展示;锅炉低氮燃烧及能效提升主题沙龙,结合上海锅炉提标改造实际环保需求,提供技术路径及相关燃烧器等节能产品对接服务;冷链能效提升绿色数据中心等主题沙龙,根据上海冷链、上海通信等行业的节能需求提供专项服务;活动重点锁定节能环保领域供需求响应,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供需平台。探索出一条绿色服务的创新之路。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十二五以来,上海市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8%。但是,通过简单的企业关停来实现的工业节能量逐年递减,结构调整的节能潜力不足,同时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动力不足,节能改造成本上升快,单位节能量的节能成本从2007年的2700元上升至20155800元,在节能指标压力和节能潜力挖掘难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亟需推广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指导企业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及设备,提高能源管理整体综合水平,支撑上海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同时,根据《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要求加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预期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1800亿,这对推广节能产品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下一步将聚焦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标准倒逼老旧设备淘汰。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限制了节能环保产业需求规模。十三五期间,上海将聚焦石油、化工、钢铁、电力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高载能行业,通过修订一批能耗限额标准,提高行业能耗限额和准入值,并建立能效达标情况年度考核制度,一次倒逼不达标的企业淘汰老旧设备,应用节能技术产品提高能效水平,通过投用一批重点节能装备,实施一批节能项目,至2020年本市高载能行业达到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二是编制符合地方特色技术目录。近年来,国家及兄弟省市已出台《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等相关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上海正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与调整淘汰步伐,国家推广目录中煤炭、有色、纺织等相关技术产品与上海的产业情况吻合度不高,上海计划在国家目录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编制出台《上海市重点行业节能技术指导目录》。针对钢铁、石油、化工等高载能行业,重点推进专用设备节能升级改造,针对电子、医药、汽车、机械、轻工等制造行业,重点推进通用设备能效提升。

三是向重点行业倾斜。历年已获评的节能产品涉及供配电类、照明和采光系统类、电机及拖动系统类,大多集中在量大面广的通用设备,涉及行业工艺改造的项目技术较少。因为专用设备改造涉及工艺等综合环节,对节能技术产品的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有较高要求,下一步评审工作将根据本市行业发展方向和用能比重,优先梳理一批针对行业特性强、工艺专有性高的节能技术产品。聚焦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会同相关节能归口部门共同梳理适合行业特点的节能产品、技术。

四是形成以推带评的评审模式。服务方式从着重评审着重推广转变,一方面,在做好上海市节能产品评审工作的基础上突出评审质量,对接历年已获得财政奖励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或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数据库,挖掘行业内具有典型效果的节能技术,同时在评审过程中好中选优,突出重点予以推广。另一方面,形成以“绿品慧”为品牌输出的线上线下节能产品评审推广模式,构建线上(一个网站,一个微信公众号)展示平台,线下(每月一次沙龙活动)对接舞台的长效机制,每月按照主题,在上海各区、集团公司、行业协会、重点用能单位等推广6-8家节能服务领域中小企业相关技术产品的长效机制。

五是做好用能单位节能潜力需求对接。如何促进节能产品在工业和通信业领域用能单位成功应用并获得良好节能效益,是推广工作的难点。下一步将主动出击,根据用能单位实际需求开展对接服务。一方面通过排摸存量项目节能潜力,围绕近年来上海市已开展了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重点用电企业电能平衡工作、重点用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等工作,梳理节能潜力较大的重点用能企业,采取财税政策一对一辅导、制定能效提升计划、梳理节能项目、针对性的推荐节能产品、技术,开展项目对接活动等方式指导用能单位提高能效水平。另一方面对接新增项目设备需求,主动抓好有重大固定资产投资的集团、重点用能单位主动性服务工作,根据新建项目有相关节能评估建议,推荐适合其特点的节能产品或技术。

字体大小 [] [] []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网上调查 | 成绩查询 | 历史回顾
主办单位:国家节能中心  京ICP备19056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6228号
技术支持:北京神州海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节能中心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