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徐强:推进节能工作要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

2018-03-13

 

精彩导读

    “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是我们工作重要的指导原则。我们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生态文明,战斗在节能领域的同志们一定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站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站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来思考、推进节能工作。”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徐强在接受《节能与环保》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党的十九大全面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特别是明确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本身就包含生态文明,‘四个全面’也包括了经济社会调整各方面的建设,其中‘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作为我们的强国目标之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节能工作要紧紧围绕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来开展。在经济领域最核心的是要有新的发展理念,要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是我们工作重要的指导原则。我们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生态文明,战斗在节能领域的同志们一定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站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站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来思考、推进节能工作。”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徐强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如是说。

 

 

节能进入新时代、新阶段

节能工作现在进入了新时代、新阶段。进入新时代、新阶段的节能工作是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我国的节能工作经历了哪些阶段?

  

  徐强:如果从节约能源的发展角度来看的话,在能源短缺时代只能根据供给量来决定消费的水平,根据能够供给的品种来决定消费方式。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以烧柴火为主,城市以烧煤为主,后来才开始有液化气、天然气。随着能源消费品种的不断升级变化,所消费的能源越来越清洁,效率也越来越高。但不管使用什么样的能源都必须有节约的意识和观念。需要强调的是,节约不是不用,节约一定是在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方式不断提升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能源资源的索取。我认为节能工作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能源极其短缺情况下的拉闸限电阶段。因为能源供不应求,只能通过一些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对高耗能行业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第二个阶段就是企业内部的节能增效阶段。节能降耗,提高效益,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第一阶段基本不考虑效益,因为根本不够用。第二阶段是在增效的前提下节能。

  

  第三个阶段是节能减排阶段。我国环境问题之所以越来越尖锐,其根本原因就是大量使用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造成的。为了减少对大气、水、土壤造成污染的排放物,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这一阶段政府对企业的能效提出要求,以求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记者:现在节能工作是否在经过了三个阶段后进入了新阶段?

  

  徐强:我认为节能工作现在进入了新时代、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阶段,节能是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节能新阶段的工作有哪些内涵?

  

  徐强:新阶段的节能工作要站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看。一方面,通过提高能效增加效益,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发展要从粗放高速向更高质量中高速发展,在这其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生产单位对自然界能源资源的索取,从而减少因开发能源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更合理、更广泛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这样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对于必须开发的能源资源要从两方面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是开采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开采结束后要尽最大努力修复生态环境;二是使用过程中要高效利用,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记者:如何认识新时代、新阶段的节能工作?

  

  徐强:随着时代的变化,要不断提升对节能工作的认识。新时代的基本矛盾变了,之前要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而现在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这里有两方面,一是能源利用效率高不高的问题;二是我们能不能在保证能源高质量供给、方便使用的同时,提供更优美的环境。在新时代、新阶段对节能工作的认识应基于以下三点:其一,节能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节能决不仅仅是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这样的概念,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方面,政府要有明确的态度和导向。其二,所有用能单位都要履行义务。不能说自己不在乎耗能多少就不节能。其三,全社会都要有节能觉悟。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有节能的意识和觉悟,自觉践行节能。节能是政府、用能单位和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做的事情。推而广之,节能不仅在我国被重视,在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关注。节能是全世界要长期从事的工作之一。

  

  记者:在节能的新时代、新阶段,政策、法规该发挥怎样的引导作用?

  

  徐强:新时代的节能工作,需要政策、法规在如下方面发挥引导作用。第一方面是引导区域能效提升。节能从单个产品提高能效,到行业提高能效,发展到现在的区域能效提升阶段,也可以说是系统节能阶段。

  

  记者:这是怎样的概念呢?

  

  徐强:就是在特定区域内统筹考虑弃光弃风弃热,对余热、余压、余气等问题,要提出解决方案,实现其较为充分的利用。比如说,弃光弃风可以与解决农村路灯问题结合起来。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由于基建设施投资大、成本高、不方便管理等原因,安装路灯一直是个棘手问题。但如果充分利用当地的光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做成点状分布、不需要拉电线、不需要支付电费的路灯,问题就可以解决。这个过程是一次性投资,只要用蓄电池把风能、光能等能源储存起来就可以了。这样,农村的可再生能源就被充分利用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总的来说,系统节能潜力巨大,而且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控制等技术的不断提升,其空间会被不断地扩展。要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系统节能,需要政府部门有战略性的政策制度供给,然后用市场机制、创新的商业模式来引导推进。

  

  第二方面是激发生产企业的内生节能动力。这方面的工作正在做。现在做的能效标识制度就是通过奖励先进、鞭策中流、淘汰落后的方式促使全社会形成自我节约的机制。

  

  第三方面是引导消费者节约意识的形成。那种有钱就任性,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的浪费行为应该被舆论所谴责,因为这种行为浪费的是全社会的资源和财富。政府应加强道德、舆论方面的引导,增强消费者文明素养,改变消费者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使节约成为道德优良的内涵之一,逐步形成浪费可耻的消费习惯。

  

  需要指出的是,政策法规在引导节能的过程中依靠的是约束——对地方政府、用能单位主要采取硬约束,有时需要软约束配合;对全社会则宜采用软约束。

    

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节能应处于优先战略

  

党和政府一直都很重视节约的问题,艰苦朴素是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节能在能源相关政策中应处于优先的战略,优先的地位。

 

  徐强从如下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

  

  第一,节能居于前端。节约了能源,就相当于减少了能源的开采发掘,减少了因开采发掘而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能源资源。

  

  第二,在节能问题上,政府、企业和公民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政府提倡节能有利于更早更好地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节能可以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公民节能可以提升文明程度,让生活质量更高。需要指出的是,节能一定与减排同向。节能的结果之一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第三,节能是最经济、最绿色环保的能源。它是治未病,前端整治,相比后端治理,由于政府、企业、民众价值取向一致,因而目标相对容易实现,成本也相对较低。后期治理成本高,企业为之付出的成本也高,主动性大大降低,实现目标相对前端措施而言难度更大。我认为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过程中,要两端齐抓:前端严控,后端重处。前端通过能效标准、合理用能等各种硬约束实现严控;后端对违反标准排放依法依规重罚。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特别重视的是后端重处,前端严控做得不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节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如果节能做好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难度和压力会更小一些。

  

  第四,有助于构建节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逐步构建起节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时代、新阶段的节能是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节能是构建节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举措。节能包括对自然资源如化石能源的节约使用、提高能效、管理节能、系统节能等。这些方面做到的话,肯定能加速节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构建节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节约能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些事情做好了,可以事半功倍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站好位努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更多新作为

   

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节能中心要从战略定位、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适应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更多新作为。

 

  徐强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国家节能中心在新时代、新阶段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准备,以及正在推进的新措施。

  

  第一,发挥好参谋助手的职能作用。国家节能中心是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这个节能主管部门设立的一个业务技术支撑单位。国家节能中心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总体部署和领导下,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并直接推动节能具体工作。

  

  按照国家节能中心的职能职责,中心应该更好地强化“两个服务”。一是为政府管理服务,为行政工作提供支撑;二是要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服务。以前国家节能中心在这方面做得少一些。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更好服务行政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全面履职尽责,为社会、为企业提供服务。

  

  国家节能中心要在节能的政策研究、节能的重点领域和节能规划等方面当好参谋,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协助政府部门推进节能工作方面,国家节能中心要当大参谋、当好大参谋。要加强对节能的新趋势、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研究,在顶层设计层面,为国家节能主管部门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意见建议。

  

  第二,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促进节能的生产工艺、管理方法在更大范围应用。推广先进节能技术、产品、工艺等不能简单用行政命令,要更多利用市场化手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找到适合推广的具有市场价值的商业模式,譬如PPP的方式、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在推广过程中,可以调动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进一步激发市场潜力,从而推动节能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营造企业和社会主动节约能源的体制机制。紧紧抓住政府、企业、公民节能价值取向一致这一关键要素,通过构建市场模式,奖励先进、淘汰落后,提倡、弘扬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等,营造企业和社会主动节约能源的体制机制。

  

  第四,广泛开展节能领域的国际合作。认真落实G20会议关于提升能效的倡议, 通过项目化的方式,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开展系统性的节能工作,比如推广城市的绿色照明,在一些重点的公共设施、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推广能耗在线监测、组织开展“百千万”行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自愿承诺等,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行动、措施,实实在在展现中国政府及人民履行倡议、兑现承诺的决心和信心。国家节能中心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在节能方面开展产品、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合作。在国际合作方面,国家节能中心有很多案例、很多项目, 比如与日本,十年时间推动了三百多个节能环保合作项目。

  

  第五,强化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和服务。比如为用能单位培训能源管理师、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对用能单位用能管理模式进行指导,推广先进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等。

   

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意义重大

    

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全国和各地区、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在全国重点用能单位中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势在必行。

 

  记者: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其意义何在?

  

  徐强:随着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全国和各地区、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在全国重点用能单位中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势在必行。总体上看,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既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深化创新节能工作的需要,也是企业发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的需要,同时还有利于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记者: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试点工作的建设情况如何?

  

  徐强: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在综合考虑东中西部平衡以及行业能耗占比的基础上,选取北京、河南、陕西3个省市的电力、钢铁、石油石化3个行业的184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试点。通过试点建设,初步搭建了国家能耗在线监测平台,3个试点省市的省级能耗在线监测平台,以及覆盖184家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通过试点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广探索了可行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首先是构建了“互联网+节能”新体系,实现全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数据互联互通,数据在政府部门间共享。其次是创新了政府节能服务模式,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全天候、多层次的政府节能管理新体系。再次是提升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大数据在企业能源管理全流程中的应用。最后是形成了一整套能耗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为各类单位开展能耗在线监测或能源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记者:该项工作下一步重点是什么?

  

  徐强: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建成连接各省(区、市)、相关部门和行业数据共享的监测系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能耗在线监测国家平台。2017年以来,我们根据节能主管部门的意见,组织对系统进行了升级,优化完善了相关功能,提升了对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数据的接入能力。同时建立了能耗在线监测标准验证实验室,已经具备端设备检测和数据接口检测能力。下一步,国家节能中心将继续深化完善有关功能,提升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

  

  第二,尽快完善并发布技术规范。系统建设,标准先行。国家节能中心将组织有关专家,对现有技术规范作进一步修订完善,适时发布、动态更新,为各地开展省级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推动各地按照要求抓紧推进相关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尽快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牵头部门、承担单位、进度安排等。先行先试地区和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尽快将企业数据接入国家平台。二是要抓紧启动立项工作。由于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属于国家重大的纵向电子政务工程,各地应尽快完成在政务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可研立项、初步设计批复等工作,协调财政资金,做好系统建设准备工作。三是要有序推进系统建设。各地要按照上报的工作方案和统一的技术规范,加快推进省级平台建设,督促指导重点用能单位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端系统,确保按期将能源消费数据准确、完整、及时接入到省级平台或国家平台。

   

“延伸阅读”

  五方面做好节能支持

  

  2017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7%

  

  进入“十三五”,我国开始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明确要求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目标完成进展如何?徐强主任告诉本刊,总的来看,“十三五”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开局良好。201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降低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3.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约1.4%,低于“十三五”时期年均约3%的能耗总量增速控制目标。据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的消息,2017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再次超过3.4%的年度目标。

  

  到“十三五”结束还有三年的时间。这三年, 国家节能中心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

  

  徐强主任说,“十三五”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下一步,节能工作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推进落实各项节能举措,确保“双控”目标完成。国家节能中心作为推动全社会节能的专业机构,将在以下几方面为国家节能主管部门做好支撑。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工作。

  

  节能目标考核是“十一五”以来经过实践检验推动节能工作的有效手段。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仍将是国家推动地方、省级推动市级等一级抓一级搞好节能工作的重要抓手。

  

  二是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

  

  作为着眼于节能微观主体层面的专项工作, “百千万”是对“十二五”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延续和升级。2017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百千万”企业的界定、目标分解、分级管理方式、目标责任考核等做了具体规定。目前,各地正在陆续报送“百千万”企业名单及“双控”目标。下一步将组织对“百千万”企业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考核,并加强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耗在线监测、能源审计和能效对标等重点工作,同时为重点用能单位提供节能增效诊断等服务。

  

  三是与时俱进地开展能评工作。

  

  进一步深化能评制度改革,完善配套制度体系,适应能评权限下放的新变化,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事中事后监管等方式,帮助地方节能主管部门接住管好能评工作,切实发挥好能评制度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源头控制作用。

  

  四是加强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技术节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挖掘节能潜力的重要途径。国家目前正在组织修订重点节能技术目录,下一步将加大推广工作力度,让好的技术被更多企业了解和使用,产生实实在在的节能效果。同时要进一步倡导绿色生活消费方式,提高节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五是组织实施节能自愿承诺活动。

  

  作为节能市场化机制的一种探索,国家于去年发文组织开展节能自愿承诺活动。目前,首批参加节能自愿承诺活动的100家用能单位已经公布。下一步,国家节能中心将按照文件要求, 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能效提升活动,切实帮助重点用能单位提高能效水平。

  

  同时,国家节能中心还将继续组织好一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加强节能教育和培训,指导地方做好节能监察工作,推动合同能源管理、能效评价等节能市场化机制发展,加强节能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等,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字体大小 [] [] []
来源:《节能与环保》杂志2018年02月刊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网上调查 | 成绩查询 | 历史回顾
主办单位:国家节能中心  京ICP备19056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6228号
技术支持:北京神州海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节能中心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