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进企业专访 / 正文

注重能源管理助钢铁行业重生
——宝钢股份节能增效在路上

    闵琦 邱爱荃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中国发展网记者 郭丁源
 
    与宝钢股份(以下简称“宝钢”)节能管理人士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地处北京市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小会议室。刚参加完全国优秀能源管理案例评审答辩、准备回赴上海的宝钢能源环保部长助理桂其林简洁明了地说道:“宝钢的节能管理在钢铁行业是非常有特色的。”没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开口,他对记者想了解的问题似乎已了然于胸。“有一些钢铁企业在节能增效的单项、单点上可以做到业内领先,但宝钢的综合节能水平却是遥遥领先。”
    不久后,记者就得到了亲密接触宝钢的机会。5月27日中午12点,一辆满载低温余热生产热水的蓝绿色移动供热车正缓缓从位于上海宝山区富锦路885号宝钢股份有限公司驶出,这满满一车的热水将运往位于10公里外的罗泾浴室,供宝山区罗泾镇附近浴室使用。正是这一辆辆移动供热车的来来回回,使罗泾20吨蒸汽锅炉提前退役,近一年半的时间,就节省罗泾锅炉用天然气成本1500万元。
    这只是宝钢在节能增效中形成优势的一个很小案例,宝钢能成为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并非偶然,这是许多因素构成,而充满着宝钢节能智慧的能源管理体系则是宝钢的利器。宝钢的能源管理模式,不但在宝钢集团内部推广,还促进了国内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能力的提升。
    智慧节能,创新层出不穷
    记者在宝钢能源控制中心看到,大屏幕显示宝钢整个厂区的各种能源介质,5位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实现对各种能源介质的调控。“我们通过能源中心对宝钢的供配电系统、动力系统(煤气、热力、氧气)、给排水系统和环保系统实行在线集中监控和管理。”宝钢能源中心负责人说,“我们对能源流实行集中监测和管理,实现从能源数据采集、能源介质消耗分析到能源成本控制整个过程的自动化、高效化、科学化。”
据介绍,宝钢能源中心能源管理系统(EMS)是一个覆盖宝钢一、二、三期工程各单元的能源管理系统,是国内钢铁企业最早建设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基础自动化、过程监控及管理决策三个功能层次,通过数据通讯网络和各类应用软件,完成对宝钢厂区能源、环保系统的监测、远程操作、控制、诊断、优化及故障处理,从而达到安全稳定供能和降低能源成本的目的。“我们通过运用EMS 强大的功能和控制系统对各能源介质实现有效的在线调控,充分利用钢厂二次能源,确保系统经济合理运行,节能和环保效益贡献突出。”该负责人表示。
 
    宝钢能源控制中心。宝钢能源介质平衡控制中心。邱爱荃 摄
    通过能源管理的有效调控,宝钢各项节能项目有序进行。比如移动供热技术就开辟了南方都市型钢厂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的一条新途径。钢铁企业存在着大量的低温余热(废热)资源,如200℃以下的低温烟气、蒸汽使用后的乏汽等。过去这些余热因品位太低无法在生产中使用白白放散。宝钢股份通过加大技术投入和管理创新,提出移动供热的模式,将此余热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供社会使用,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罗泾浴室项目成功后,我们将此成功经验在全厂推广。我们陆续开展了厂区浴室用能优化节能改造工程,将厂区全部60余座浴室全部改造为热水直接供热,这样仅一年就能节能近2万吨标煤,总计降低企业用能成本3300万元/年。”在位于宝钢厂区内的全厂热水调度中心,宝钢能源环保部的工作人员指着浴室外的热水供热系统介绍。
    移动供热业务是一条变废为宝的绿色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的钢铁企业,将原来无法利用的低温余热(废热)利用起来,不但实现了企业的节能减排和成本下降,还将企业资源回馈社会,在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社区的联系紧密程度,实现了城市钢厂与城市的有机融合。2012年底开始,宝钢积极与宝山区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由区政府相关部门、宝钢股份和热水公司联合推广该技术。
    宝钢的低温余热资源将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外供给周边社区热水用户,取代燃煤(重油)锅炉。据统计,宝钢股份总部区域最大能够为移动供热提供的余热资源可达5万吨标煤/年,相当于每年可生产500万吨热水。2014年9月15日宝钢与月浦镇签订了《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月浦镇人民政府功能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确定由政企合作共同推进移动供热业务,为月浦居民和企业提供供热服务。
    节能增效:内部降成本,外部挖掘社会需求
    钢铁企业生产从铁矿石冶炼到加工成汽车板材、家电板材等各类钢铁产品也是各类能源消耗的过程。因此,能源管理具有全员、全流程、全方位的特征,涉及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至销售的所有环节和工序。对钢铁企业来说,希望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能源成本最小化;同时,各级政府、行业对节能减排提出了要求,通过各类能源总量和效率指标来约束,达到节能目标。因此,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具有两个核心的目的,就是内部降低能源成本,外部满足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近几年,宝钢通过“三流一态”(即“能源流”、制造流”、“价值流”及“设备状态”)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推进,能源指标得到持续改善。近3年以来,碳排放量同比平均值下降5%,共减少碳排放量628万吨,能源成本累计削减达17.74亿元,累计节能62.9万吨标煤。2015年12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5年第34号公告,宝钢下属18家参与“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2014年度节能量考核目标。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宝钢紧紧跟踪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不无关系。2010年国家开始鼓励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宝钢就开始将节能总指标的压力逐级传导到各级责任主体,把能源专业诊断评审挖掘出来的节能潜力点转化为一个个节能项目,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促进了中低温余热回收、太阳能光伏发电、移动供热、节电产品等一批节能新技术在宝钢得到快速推广。以2013年为例,共投运节能项目41项,年节能10.8万吨标煤。宝钢节能新技术的应用一直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宝钢也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前沿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成果产业化及应用移植。2015年,宝钢集团层面重点推进的8项环保科研项目中,二噁英综合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宝钢PM2.5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等6个项目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另2项跨年度项目按计划推进;建成焦炉荒煤气上升管余热回收示范装置并通过国家验收。
    桂其林指出,环保上,至少要满足或者领先国家的要求,持续提升绩效;节能上,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宝钢有4个基地,每个基地未来的规划是不同的,以宝山基地为例,未来几年能源管理将从三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重点节能技术突破,对一些还不成熟的技术,通过研发、检验、应用进行后续推广准备;二是生产工艺的优化,比如高炉生产出来1600多度的铁水经过运输、等待、脱硅脱硫等过程,到炼钢转炉就降低了近200度,如果可以把过程紧凑一些,减少温降,就能大大节省炼钢工序的能源消耗;三是提高使用环节的能效,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实现能源使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他表示,对于宝钢股份其他钢铁基地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推进成熟节能技术的应用,不同钢铁基地要区别对待,结合实际确定节能的重点,进而实现“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
    能源管理助钢铁巨头的转型升级
    宝钢从1985年投产,至今已经走过了30多年。3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创业史,同时也是一部奋斗史,从一次创业到二次创业无处不彰显宝钢人固有的特质和精神。“宝钢从建立伊始,就提出了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建设一流钢铁企业的文化。”桂其林表示,从全国各地来的专家,将带来的各个钢铁企业的经验都融入到了宝钢,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目前高效的能源管理体系。据了解,当时的宝钢员工70%是其它企业转岗的员工、复员军人、应届高中生等。为此,宝钢曾颁布了历史上唯一一块语录式标语“进门者请放弃一切自治”。由此,宝钢人在全厂范围内开始标准化作业,重新设计、完善技术。
    经过长期发展,“宝钢已经成为了钢铁行业内盈利能力最强的钢铁企业。”桂其林自豪地表示。很多先进的能源管理工具在不同企业应用效果差别很大,其原因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企业体系能力的差异。他娓娓道来,例如2010~2011年,宝钢抓住国家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的要求,及时编制了相关内部管理流程和标准,将很多原来难以实施的节能新技术引入宝钢用能现场。把合同能源管理做成了“宝钢特色”。
     “节能有内外两个驱动力,外部是达到国家的要求,能源总量控制、能效指标限制等;内部是要保持企业竞争力,节能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桂其林娓娓道来,宝钢的能源管理领先主要得益于企业内部的驱动力,是企业自发的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需求。例如,国家在2010年推广光伏发电“金太阳”示范工程时,宝钢就抓住机遇,宝山的厂房装了总计70兆瓦的屋顶光伏,每年可以发电5000万kWh以上,为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碳排放量做出了贡献,成了钢铁行业的标杆。
     在桂其林眼中,宝钢未来即面临能源结构转型的压力,也存在能效水平进一步提升的机遇。钢铁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这是行业属性。宝钢发布的“2016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也直面2017 年生产经营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一是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短期内难以出现根本性改观,化解上亿吨过剩钢铁产能目标任重道远;二是随着宝武集团正式成立,宝钢换股吸收武钢股份,亟需快速发挥强强联合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亟需快速增强持续盈利能力;三是成本压力巨大,宝山基地铁钢减量、环保成本上升,湛江东山基地全面生产、部分成本费用抬头,以及汇率波动等不确定性事项;四是南京梅山基地、钢管条钢事业部赢利能力脆弱,厚板、焊管等产线处在亏损边缘。“宝钢位处上海,煤炭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会越来越严,宝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桂其林介绍说。
    能源管理虽然是一把利器,但在使用中也不是一直一帆风顺。“节能新技术应用进度慢。”桂其林直面曾存在的问题,宝钢推进节能项目以技改为主,但技改项目有其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多部门很难形成合力,节能项目的立项实施进度慢,项目投运后的节能效果也得不到保障。“还是从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后,逐渐形成具有宝钢特色的机制,简化了操作流程,加快实施进程。”
    宝钢的成功经验并不是偶然,据介绍,宝钢的管理团队频繁开展技术交流和现场调研,引进公司内外部的节能资源,组建节能专业团队,编制专项计划。宝钢先后编制了余热回收、能效电厂、空压机、循环水等6个专项规划,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相配合。同时,有选择性分析利用能源管理工具提升能源管理绩效。桂其林深有感触的说:“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真正发挥实效,必须领导真正重视并提供资源保障,还要充分为操作员工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利用能源管理体系工具,实现不同层面的PDCA循环,这是基础。”
字体大小 [] [] []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网上调查 | 成绩查询 | 历史回顾
主办单位:国家节能中心  京ICP备19056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6228号
技术支持:北京神州海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节能中心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